[足夠好的家長,足夠好的孩子]
我不是教養專家,但我曾是一個孩子,心理也會住著一個孩子,相信每個人也都是。前些日子的一支影片,勾起了好多人的回憶,不論是父母對自己的要求,或是心中害怕自己不夠好、不被愛的恐懼。
孩子的本能和需求總是不加掩飾的展現,想喝奶的時候叫哇哇大哭,被父母抱起時就開心大笑,隨著時間成長,才在融入家庭、學校、社會文化價值觀的過程中,不斷學習怎麼調整表現以符合、適應環境,像是孩子會漸漸學到不用哭泣、大叫、隨意拿取他人物品的方式來滿足自己需求,了解到可以透過表達需求、溝通討論或合作互惠等方式達到滿足需求的目的。但這些事需要時間和經驗去學習累積的,我們不會一生下來就知道人情世故,也不會在人生前幾年就囫圇吞棗的吸收大人世界的複雜規則。
在孩子可以僅是個孩子的年紀時,好好做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情吧!可以好好的吃飽飯、睡好覺,享受和家人間溫暖、關心、親密、接納的互動,透過遊戲去學習思考道理、發揮想像創造力、和朋友互動合作,不用背負太多成就期望或超齡思維的成熟。
每個人都需要知道「即使我不夠好,還是值得被愛、被需要的」。不論是生活、電影、音樂、文學、到臨床上都可以看到,不少人因為成長累積的經驗,對自己抱著滿滿的「我不夠好」、「我不值得被愛」、「我不重要」的信念,在一生中產生了諸多的影響,也許是不敢表達自己、不敢為自己爭取權益,總是覺得自己很糟糕,沒有自信、悲觀又憂鬱。也許後續人生要花更多心力去慢慢修復,也許透過書籍、其他互動的生命經驗、心理會談,去學習「被討厭的勇氣」、「遠離情緒勒索」、「自己可以不完美」。
孩子可以成為一個快樂、自信、體貼他人也照顧自己的孩子,一個足夠好的孩子,父母可以放下過度的焦慮、擔心,做個足夠好的家長,就是很成功的事了。
想想最初的期待,不就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的長大?請好好讚賞與感謝那些將孩子平安健康養大的家長,也感謝那些知道彼此不完美,仍深愛彼此、互相扶持的家人。
文、圖/洪千惠臨床心理師
#心理師的畫話人生